南宁三中——与时俱进的中国名校(师资与教学篇)

录入: 来源: 作者: 浏览:

南宁三中——与时俱进的中国名校(师资与教学篇)

群“星”闪耀    “真·爱”无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个古老的定义在南宁三中的教师身上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时代内涵。今天的教师应该是融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时代多元化的教育者。

南宁三中的教师正是在追求这一目标的道路上昂首向前的优秀群体。在他们看来,教育的过程,不仅是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终身追求学习、终身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更新,人格完善的过程。在他们看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一大乐事,它的终极目的令人激动不已,它的过程也使人快乐无比。

如何打造新形势下的一流的教师队伍,回溯历史,审视今天,展望未来,南宁三中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认识。当你走进南宁三中这片人才的摇篮,你会得到更加明确的答案……

 

 

借他山之石    攻我方璞玉

教师,是学校的最基本元素之一。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南宁三中拥有一支教艺精湛、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职特级教师13人,高级教师71人,一级教师53人,特级、高级教师人数占56.9%,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9人,在读研究生8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57人,本科学历98人,学历合格率92% 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已有特级教师8人,学科带头人1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7人,园丁工程A类、B类培养对象28人。

面对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方洁玲校长却始终不敢有半点的松懈。她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为人师表”的教师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学习。为此,近3年来,南宁三中采用境内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方式培训教师,校方甚至不惜投入近百万元开展“打造名师工程”、“候选特级教师培训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是为教师进修搭建平台,“借他山之石,攻我方璞玉”:

——学校选送了张颖、张栋、雷莺老师分别赴英国、加拿大进修。

——学校还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合办研究生课程班,56名教师参加学习,现已结业,成为了南宁三中又一批高学历的在职教师。

——方洁玲校长参加了全国千名中学骨干校长培训后,入选全国中学骨干校长高研班(全国仅30名校长);学校选送了黄河清等7位教师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还选送田力等4位老师参加由教育厅主办的“园丁工程”A类学员培训;选送了肖蔚等老师参加由南宁市教育局主办的“园丁工程”B类学员培训,使他们得以迅速成长。

——学校还先后邀请了陈玉琨、应俊峰、郑金州、霍益萍、陈时见、王枬、毛荣富、方仁工等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到校讲学;同时,经常组织教师们收看、收听著名专家、学者如徐匡迪、曹建明、余秋雨等人的录像报告。

——学校先后分期分批地选派了150多名教师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江苏、浙江等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增长见识。2003年暑假又选派了杨泰金、梁庄、黄琴、梁东旺、师轶等老师赴上海、沈阳等地参加“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学校”的教师培训。

……

其次,鼓励教师做研究。方洁玲校长认为,教学和研究并不矛盾,“课题就在教学中”,可以“以科研促进教学”。有了这样的认识,三中就成了课改的忠实拥簇者,他们甚至提出“让学生听最好的课”号召,让教师积极研究、改进教学活动。

再次,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巩固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水平,南宁三中还为教师们提供了锤炼的机会和大显身手的舞台:

——创办校刊《方圆天地》,给科研工作以依托。

——与广西教育出版社联手,编辑出版了“南宁三中教育丛书”,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扩展了科研的舞台。

——给骨干教师压重担,让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大梁。

——多方创造条件,支持课题研究。

——组织、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各级教学竞赛活动。

——组织、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级优秀教案、科研论文竞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共有200多人次参评并获奖。

——学校制定并实施各种奖励制度,每年表彰十名由学生评选出的“我最喜爱的教师”,极大地激励着广大教师投身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

正由于具有良好的学习和锤炼的平台,南宁三中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今年512-5月13,南宁三中请南宁市教研所的研究员到校听课评课,得到了广泛地肯定。

近年来,南宁三中更是先后有72名青年教师在市级以上优质课比赛中获优胜类,其中23人获国家级、省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数十人次获市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产生了一批在省、市有影响的名师。

 

承昨日之精华    展今朝之风采

人才的优势,为南宁三中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的积淀,则给了南宁三中不断前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百年三中,师风敦厚。三中教师素有“艰苦奋斗,爱生如子”的优秀品质。他们在三中校址多次搬迁中,克服重重困难,不顾生活条件的艰苦,为学校的建设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担起了教学和建校的双重任务,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起了一所人才的摇篮;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像红烛一样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他们用慈父爱母的情怀为学生铺好一床床被子,送上一碗碗热汤……

青年教师梁东旺,是一位极富爱心又非常细心的班主任,他发现班上一名家境贫困的学生从来不去吃早餐,身体很虚弱,老师十分痛心。从此,每天早上,老师都在学校配给他的工作餐中节省一个鸡蛋,带给这个学生,看着他吃了才离开。一年半的时间天天如此,直到这位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当这位学生毕业时含着热泪紧紧拥抱住老师时,大家才知道了这一感人的事迹。

广西优秀班主任韦屏山老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山哥”、“老爸”,他对学生的关爱温暖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激励着他们不断地战胜困难,完善自我。学生张莉(化名),高三时一夜之间失去了父亲,母亲是位普通女工。失去父亲的痛苦、呵护母亲的责任、备战高考的压力,让小张莉稚嫩的心灵无法承受,常常以泪洗面,学生成绩急剧下降。韦屏山及时找到张莉,给她安慰,给她鼓励,给她帮助,让她慢慢平静了下来;与此同时,老师多次家访,做母亲的工作,要以优异的成绩来告慰父亲。近一年的时间里,韦屏山把小张莉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及时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她无微不至的帮助。张莉终于勇敢地面对现实,战胜了各种困难,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在大学四年里,韦屏山依然经常关心她的成长,并在思想上、经济上给张莉很大的帮助。当张莉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满怀深情地向韦老师喊道:“爸爸,谢谢您”。

正是靠着这种人格魅力,三中教师深深影响和哺育着一代代三中学子,使他们在这里学会了自立、学会了自强,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修正自我,立下了献身祖国的崇高志向,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

步入21世纪,百年三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顺应时代要求,走在素质教育的前沿,三中人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多年来形成的优良办学传统——“保国爱生,求真向善”的基础上,提出“真·爱”的教育办学思想。给传统“爱的教育”注入了新时代的精神和内涵,让师生、生生之爱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在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在全体三中人的共同努力下,三中学子在各种考试中越战越勇,三中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广泛认可。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获得下列全国性荣誉称号及其它一大批省、市荣誉称号——“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创新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活跃的中学生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立项课题《“家校通”的研究与应用》实验学校、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广西首批示范性高中、“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区文明学校”、“南宁市先进单位”、“南宁市花园式单位”、“南宁市一级学校”等。

 

“文”“理”双管齐下      求真理做“真人”

 承昨日精华,创未来辉煌。今天,“文理并重”、“真·爱”教育已经成为南宁三中教育教学上最大的特色。

在三中的教育理念中,“文”“理”一方面指的是文科教育和理科教育,更深层的含义则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理并重指的是科学和人文的交融;“真·爱”教育要求追求真理、做真人,讲求心灵的奉献。两者相互独立同时又一脉相承的——追求真理、做“真人”必然要坚持德育为先,“至真”、“至爱”的结果也必然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事实上,南宁三中的“真·爱”教育理论暗合陶行知先生的“全面教育”理论。陶老先生认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他强调:“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真人”,他所指的真人是指具有完善人格、渊博知识;是指说真话,求真知,为真理奋斗的人。

而三中的“真·爱”教育强调“没有‘真’就没有良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求所有的老师都要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真·爱”教育的人才观就是:人才是多样化的,相信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也完善了自己,即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人才观。

南宁三中今年高考成绩最突出的考生——文科第二名莫晓敏、理科综合第二名罗洁莹和语文单科第二名梁晓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始终强调:“在这里,考试不是唯一重要的;在这里,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老师的距离非常近。”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南宁三中高三(2)班班主任李世玲更是坦白告诉记者,她和学生就是朋友关系。

针对南宁三中“德育为先,文理并重,崇尚一流”的育人特色和 “真·爱”教育的办学思想,去年被保送上北大、今年43-4月8曾代表北大随北京市长出访新加坡、“五·四”青年节曾在北大接受温家宝总理慰问和接见的南宁三中毕业生黄宇蓝在近日给母校老师的一封信中提到:“不少其他学校考入北大的学生……一下子暴露在色彩缤纷的大学生活中,不知所措,为多彩的学生社团而兴奋和焦虑。我们对此就很坦然,因为三中的生活虽比不上大学,但毕竟给我们做了铺垫,当别人还在迷茫时,三中的学生已经看准自己的方向。从这一点来看,三中培育人的眼光,还是很长远的。”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