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南宁三中庆祝建校115周年 百年培养万名优秀学子

录入: 来源: 作者: 浏览: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南宁三中庆祝建校115周年 百年培养万名优秀学子

三中校友在老校舍前合影留念。 记者陈羽摄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马艳)113日,南宁三中欢歌笑语、热闹非凡。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级领导、各届校友、中外兄弟学校校长、社会各界嘉宾和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同举行南宁三中115周年华诞庆典活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吕洁,市政协副主席崔建国出席庆典。

据了解,南宁三中是中国百强中学、广西首批重点中学、广西首批示范性高中。创办于1897年,曾用过的校名有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广西省立第一高中、广西省立第一联中、南宁中学、南宁高中等,1955年改为现名。历经115年的风雨沧桑,南宁三中建成了文化底蕴深厚、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设施齐全、师资队伍强大、教育质量显著的百年名校。学校以“真·爱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德育为先,文理并重,崇尚一流”的办学特色饮誉华夏大地,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求学殿堂。

多年来,南宁三中人才辈出,无数杰出校友奋发图强成绩卓著。著名校友代表、中国核动力专家封佩琳深情地说,回到母校参加庆典,心里特别高兴。作为母校一百多年来培养的一万多名毕业生中的一员,自己在现代化建设中勤勤恳恳,尽心尽力,清清白白,始终如一,以此报答培养自己的母校。希望将来母校举行120周年、130周年、140周年庆典的时候,还能够再回来参加。

 

相关新闻:

李京文接受采访。记者陈羽摄

 

113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首任所长李京文到邕参加母校南宁三中115周年校庆庆典活动。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李京文,畅谈南宁三中及南宁市半个世纪来的发展道路。

  记者:李院士您好,十分高兴能在南宁三中校庆庆典上看到您,北京与南宁相距甚远,您辛苦了。

  李京文:广西是我的家乡,南宁三中是我的母校。这是培养我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地方,我读中学的主要阶段都是在三中的前身(南宁中学及南宁高中)完成。非常感谢三中的培养,非常想念学校,所以再忙都一定要赶过来。

  记者:在南宁求学期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李京文:初中求学时国难当头,但学校的氛围非常民主,进步思想和活动很多。当时学校就已经有社团了,我参加了南菁社和新心社。我们出墙报和壁报,传播进步思想,争取民主和自由,同学们还自导自演了剧目《阴谋与爱情》。

  记者:这些年来,南宁三中乃至整个南宁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今天回来感觉如何?李京文:从经济到人文都变化很大。我高中毕业离开南宁时,南宁只有8万人,现在数百万人。城市经济实力也强多了,当时南宁只有少数几个印刷厂、火柴厂等,没有真正的工业,现在有很多工厂,经济变化很大。人民的精神面貌也有改善,今天的师生就很活跃,很有朝气。

  记者:南宁市的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您有何建议?李京文: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完善办学条件,培养更多的老师。教育要发展,最关键还是老师。要有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除了培养本地的老师,也要从外地引进一些老师,吸取各地所长。这些年来,南宁、玉林考上北大、清华的人不少,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教育取得很大的进步。

  记者:南宁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正在规划建设五象新区,此外还全面推进邕江两岸综合整治,您如何看待南宁市注重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理念?李京文:这个方向是对的,措施很好,要继续加强。我在南宁学习时,邕江年年发大水,南宁年年被淹。这些年来,南宁对邕江的治理是取得成效的。

  记者:对于南宁市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您有何建议?李京文:南宁地处广西南部,面向东盟,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应该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西部和加强与东盟合作的机遇,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南宁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主要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应该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特别是金融和信息服务要大力发展。此外,依托南宁的自然资源优势,还可以发展文化产业。南宁会越来越有前途,国家也会越来越有希望,我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