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日报记者刘伟盛 实习生黄艳梅/文 周家志/图
国庆黄金周,又逢中秋节,正是人们相聚一起叙情的好时候。
一叹 城市格局变化巨大
故乡永远是游子心中的牵挂。曾在南初毕业,解放后任一中共青团委书记的封家骏,1954年离开南宁,最后一次回邕探亲是1997年。他说,
从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副主任岗位上离休的于维栋,从南高的前身南中毕业后,曾在南宁市委工作,1954年离开南宁。他说,解放前南宁最大的工厂是水厂、火柴厂,现在可不一样了;这次回南宁,知道地王大厦高
原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敏老人是南高46班的学生,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甘苦是同年级的同学。他说,以前南宁老城有东、南、西、北、安塞、水闸、新西7个城门,“曾经有些后生邀请我一起寻古,绕完全部7个城门,走路花了40来分钟。”但现在南宁之大,要环城步行一遍岂止花费40分钟!目前南宁环城高速路长度都超过了82公里。他还说:“1954年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当时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在多瑙河流域架了9座桥,就觉得很多了。而现在南宁横跨邕江的大桥,已建成使用的和在建的大桥已经有11座,去年我还专门写了文章叙述南宁的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越来越雄伟的发展史发表在《南宁晚报》上。”
二嗟 “旧时南宁”倍觉家乡亲
老学友们谈起南宁的旧闻轶事,更是鲜活的历史。先说天上飞的,林敏说道,1928年南宁最早出现飞机,是从广东飞来的,飞机上就两个人,一个飞行员,一个乘客,这位乘客是当时广西某政要的夫人。后来广西当局成立了西南民航公司,从1934年至1939年日军侵占南宁前,为了便于指示航空作业,当局以青山塔为航空标志,后因1938年8月抗战事紧,当局认为此塔可能被日机利用,把它拆除了。
再说地上的建筑。封家骏的老屋原坐落于如今的邕江宾馆处,1997年夏天,他回乡省亲,来到邕江宾馆,当时就觉得邕江宾馆是“鹤立鸡群”,是南宁最高大的建筑了。9年后的国庆节他再次回乡看到,邕江宾馆四周高楼林立,现在它已成为“鹤群之鸡”了。登上了地王大厦顶楼,更体会到“一览众‘山’小”。林敏回忆,解放前南宁的最高楼位于现今万达商业广场和仁爱路的桂南酒家,但“也只是4层的骑楼而已。”
原来在临胜街曾有个水月庵,供市民进香求福,行止为善,但早因城市扩建已不存在。如今在三中附近的竹排冲上的青山桥,南宁人以前是叫“文(南宁白话)钱渡”的。解放以前直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此处并没有桥,想通过竹排冲到青山去要摆渡,摆渡一次要一文铜钱,故得名。
人行千里,难改家乡口味。不少老学友一相见就聊起家乡的美食,一个说:“刚到南宁就想找粉角、粉利和生榨米粉解馋。”立即有人指点方向,介绍哪里的小吃最正宗。说到吃,南宁的一些名小吃是淡出人们视野了。据老人们说,旧时亭子的美食“甲”南宁,亭子出产的米粉、米粽、糕点、卷筒粉、糯米饭等独特味美。一次,广西某政要夫人从海外回到南宁,虽有有关部门周到安排,但她仍怅然若失。后来接待人员带她去吃了亭子圩的油炸粽和糯米饭,方才大快朵颐,尽兴而归,足见南宁亭子美食名不虚传。丁真光还回忆说,以前双孖井有条豆腐街,做豆腐用的都是双孖井的井水,于此处于此井水做出来的豆腐其色泽、口感、香味南宁城内绝无仅有。可惜今天已难觅踪迹了。
三忆 校园葱茏岁月稠
说到母校南宁三中和学生时代的生活,总有说不完的话。当时,“南宁园艺场”就在三中旁边,场内种了许多芭蕉,住在附近的人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到成熟季节,他们都是最早的品尝者。那时芭蕉的价格便宜,人们每每吃出个“芭蕉肚”来。已退休的广西大学副教授胡飞云老人手持去年5月4日南宁三中校庆当日20至27班同学的合影,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时与坐在身旁的老同学聊上几句:“当年三中一带很荒凉,学校条件简陋,学生生活艰苦,我们都是蹲在草棚里吃饭的,吃的都是素菜,我记忆中那时吃得最多的就是南瓜!芭蕉成熟季节,星期六我们都不吃饭,而是跑到附近集市买香蕉吃,两分钱吃个饱!”说完,几人一齐开怀大笑。
“是啊,现在的三中都已改旧换新,学校建筑够气派够现代化了,不过也保留了一两栋原来的教室。”“还记得,上中学时我们看的第一场电影,虽然“影场”简陋,我们却不知有多兴奋啊!1954年冬天的那场薄冰,大家都不顾天气冷,聚在一起兴奋地玩,因为那是我们在南宁见过的第一场自然冰!当年,我身体不好,不能洗冷水澡,我总是到班主任宁赛英老师那里去洗热水。”胡飞云老人回忆起中学往事犹如昨日重现,娓娓道来。端坐一旁的宁赛英老师颔首一笑,如慈母一般。
“当年我们过中秋节,不回家的同学聚在一块,玩猜谜、击鼓传花、打球比赛等。平时一些节假日我们还组织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一起读课外书,一起参加活动……”谢正暄、宋达信、胡飞云、周月珍、刘富娇等老学友们看着相片,仿佛回到了他们激情飞扬的学生年代。
1955年毕业于南宁高中的封佩琳和于维栋既是同学也是伉俪。封佩琳还是南宁市首批考送留苏的学生。她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了一年俄语后进入莫斯科动力学院,主攻自动化专业,学成回国后就投身于祖国的核工业建设。封佩琳现在是我国控制仪表方面的专家,是国家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席间,她激动地讲述了
封佩琳还主动给大家唱了首《祝愿》歌:“在欢度节日愉快的时刻,祝你岁岁平安天天快乐,让歌声驱散往日的忧愁,让酒香温暖人们心窝,祝你愉快学习舒心工作,焕发精神幸福生活。在欢度节日愉快的时刻,祝愿家家幸福人人快乐,在党的阳光下心花怒放,在四化路上放声高歌!”十几位老人起身而立唱起老歌,用歌声表达对彼此的祝愿……
四颂 期盼南宁更美好
原南宁三中校长、市教育局局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莫自煜,和解放后任一中共青团委书记的封家骏、解放后任南宁高中第一任中共支部书记的刘德禄,是解放前一同搞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迎接新中国诞生的老战友。解放前莫主任是当时南宁师范学院地下党学运负责人之一,封家骏和刘德禄分别在师院附中和南宁高中做学运工作。战友相聚,十分高兴,于是携手请南宁日报社的记者为他们合影留念。曾任南宁二中、南宁三中校长、市教育局局长的冯宗异老人,1951年中原大学毕业后来到南宁中学任共青团委书记兼政治教师,他说:“我刚到南宁时,南宁只有南中、一中、一初、二初等几所中学,现在光是市区的中学就有38所,南宁市的教育事业也和其他战线一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场的92岁高龄的原南高副教导主任宁赛英也深有同感。
上世纪50年代从南高、三中毕业的校友如今多已步入古稀之年,他们的大半生都交给了祖国和家乡南宁的各项建设事业,且颇多建树。他们心中有个共同心愿,期望南宁发展得更好,进步得更快。于维栋几乎每年都要回南宁,他深有体会地说道,南宁一年一小变,每年都有新的面貌。今年他和封老等几个老学友登上地王大厦云顶俯瞰南宁,体验了西南第一高楼的魅力和站在西南楼市之巅鸟瞰全城的愉悦感受。他说,作为西南第一高楼——
于维栋走过很多地方,他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直接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更为南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还要共同努力抓住机遇,让南宁的建设更上一层楼!”
唯桑与梓,必恭敬止。他的一席话,道出了各位学友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