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三中数学特级教师黎承忠在做课题研究工作布置
近日,自治区教育厅公布2017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南宁市第三中学的《“精准帮扶”贫困地区高中提升教学质量的创新实践》项目成为9个特等奖之一。10年来,该校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广西50多所贫困地区学校,开展讲学、上示范课共计1000多人次,对这些地区进行精准教育扶贫效果显著。
10年举行上千场讲学、示范课
“这个项目,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了。”南宁三中校长黄河清回忆,在帮扶贫困地区教师教学时,他发现老师上课随意。不同课型需要哪些必要的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任务、重点是什么?很多老师并不明确,这也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能不能摸索出一套教学模式,让老师“有法可依”?
2007年,黄河清总结出《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2008年南宁三中开始借助“问题导学”教学法,提升贫困地区高中的教学质量。最初,只是帮扶河池、百色等几所高中,渐渐地深入的学校越来越多;最初,只针对数学课堂改革,渐渐地扩展到所有学科。2013年,该校又制定了“帮扶贫困地区高中提升教学质量实施方案”,对“精准帮扶”进行了工作细化。
10年来,南宁三中派出上千人(次)教师,到全区50多所贫困市、县的学校讲学、上示范课,覆盖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等地的26个县。开展的教育帮扶模式也越来越多。除了下去讲学、上示范课,还与12个贫困地区高中建立帮扶合作体,开展区域性交流学习,开展网上帮扶,接受当地老师到南宁三中跟班学习等。
老师不仅“输血”还“造血”
“有些老师认为教学质量上不去是学生基础差,其实基础差有基础差的教法。”南宁三中黎承忠老师是有着35年教龄的数学老师。他告诉记者,目前上示范课最常用的形式是同课异构,同一节课内容当地老师上一次,三中老师再上一次,老师对这节课怎么上有了思考,再对比三中老师讲课收获更大。
下去讲一节课,黎承忠老师至少需要准备一个星期。他会反复了解当地学生习惯的提问方式,前几个章节学生做了哪些练习,完成的程度,主要错在什么地方,“把学生研究清楚,才能上好课”。
“我们不仅是‘输血’,还‘造血’。”南宁三中语文老师张小华说,过去更多的是给帮扶学校提供学习资料,现在还帮助老师提高教学。张小华老师去年在带高三的情况下,还是抽时间去田阳高中、凤山高中等学校。每次下去老师都舟车劳顿,周五中午随便吃点就出发,晚上赶到当地跟老师座谈,周六早上开讲座,上示范课,午饭后又匆匆赶回南宁。
然而,这样的生活老师乐在其中。黄河清笑称,该校很多老师都有一种扶贫情怀,“近1/3的老师都是从下面县份上来的,他们忘不了自己的根”。
老师把大量课余时间用在教育帮扶,会不会影响老师本身的教学?听了记者的疑问,黄河清笑开了怀,“不会!我们很多名师都是‘讲’出来的”。黄河清说,每次讲学前,老师需要把平时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提炼,并根据帮扶学校实际设置讲学内容,力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通过广泛的讲学交流,很多老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也不断充实完善。
80%的帮扶学校有进步
2016年隆林高中派出语文、数学、英语共30多名老师,到南宁三中跟班学习一周,语文老师农鹏将这形容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以前总认为老师要把所有问题都讲到,没想到却变成了‘满堂灌’”,比较了张小华老师的课,他才发现课堂上也需要给学生留思考空间,“跟班学习后,我们班的语文平均分提高了5分以上。”如今,每次遇到教学上的问题,他总喜欢向张小华讨教,“她很热心,毫无保留”。
据统计,仅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南宁三中就开展了联盟间6次大型研究活动,共组织了6次专家讲座,42节研究课、评课,各校参加活动老师近2000人次。
与之而来的,是各帮扶学校陆续反馈回来的好消息:多年没出过一本的学校,也逐年取得突破;通过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有近10人考上了清华、北大;有1名学生语文作文考了满分,这是学校第一次……2017年的调查发现,“精准帮扶”的作用正在显现,约80%的帮扶学校有进步。
黄河清说,该校“精准帮扶”项目获得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是教育部门对这一模式的肯定。希望这一模式能被名校复制,带动更多贫困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下一步,该校还将指导贫困学校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真•爱为本 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