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嘏《江楼感怀》
啊!多么美丽的诗词,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望见明月,思念亲朋。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这是
月亮象征着纯洁,柔和美丽。
仰望那蓝天上不落的明月,一种望月怀思的情感油然而生……
今天,
秀祥,从香港回来参加
秀祥校友,本来就是身染沉疴,但当他得知母校南宁三中要举办115周年盛大校庆活动时,他兴奋至极,一定要回来参加庆典,当亲朋劝阻他身体不好不要回去时,他兴致盎然,毅然坚决表示非回来不可!啊,南宁是他的第二故乡,南宁三中是秀祥等华侨学生的家啊!岂能不回来呢?
秀祥坚决要回家看看,要回来与老师同学们团聚。
1960年印尼当局排斥华侨,华侨在当地经历了种种磨难,伟大的祖国没有忘记海外赤子,祖国伸出有力的双臂拥抱他们,祖国派舰艇接他们回国。一大批华侨被安置在气候暖和的地方,邕江之滨的南宁三中成了华侨学子的新家。
吴秀祥是三中侨三班中的一员,他,个子高高而挺拔,浓眉大眼,那双明亮的眼睛看起来很神气,脸上有一种抹不去的调皮劲,整个人充满着淘气的特有朝气。
1960年,正是祖国遭遇特大自然灾害之年,南宁三中师生生活维艰,归侨学生面对的是:出门上街没有公共汽车,16人挤在一间宿舍,吃的是豆腐乳送饭,酱油拌饭,红薯玉米当饭。特别还要参加锄地、种菜、积肥的体力劳动。秀祥和同学们一样光着脚板,肩桃大粪桶行走在沙石小路上。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去积肥,泥箕不够用,秀祥们拿出从印尼带回来的大梯桶装肥、运肥。本来在印尼家中享受着爸爸妈妈特别呵护的生活富裕的少男少女,在艰苦的劳动中却干得热火朝天!他们回国后,为什么这么自律,这么积极磨炼自己呢?我想皆因为在他们心脏的“炉火”中,在他们血管的“激流”里,燃烧着、沸腾着一个共同的最珍贵的元素:他们生命永恒的活力——就是亲爱的祖国!
侨生班的菜地长势喜人,青菜郁郁葱葱,瓜菜杂粮姹紫嫣红。评比中他们的菜地上了全校光荣榜——评为先进菜地!他们为此兴高采烈,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并且保留至今,今年校史馆展出的那张“青菜倩影”就是侨生校友提供的,吴秀祥校友的汗水曾经滴落在这片地地上……今天即便是身患重病,他仍坚持着要回来看看,他要看看当年劳作过的这片土地……
高中毕业后,秀祥去南宁绢纺厂当了一名工人,他用勤劳双手为祖国创造财富,他生活在普通劳动者之中,使他懂得了做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和人生目标。秀祥与高中时的同班女同学符美兰(侨生)结为伉俪。后来,他们重新设计自己的未来,移居香港。
香港——东方的明珠,它琳琅璀灿,似宝石般明亮,多么美丽!秀祥、美兰和其他移居香港的华侨校友一样辛勤劳动,努力工作,遵纪守法,他们白手起家,在困境中闯出了成功之路,秀祥美兰开了一家小饭店,用劳动创造财富,抒写美好的人生。
秀祥们置身回归后的香港,更加感受到祖国襟怀的宽阔,他们都是爱国者,心里一直装着伟大的祖国,而一提起祖国,他们又会马上想到第二故乡南宁,想到南宁三中这个家。这就可以理解,秀祥虽然重病在身还一定要回家看看,一定要参加母校南宁三中115周年庆典的情愫了。他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杜鹃,飞回了南宁,飞回了母校南宁三中啊!
吴秀祥校友离去了,祝愿他纯净、充实爱国的灵魂静静地安息,安息……
吴秀祥校友离去了,祝愿他期盼的母校南宁三中的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绚丽。
亲爱的秀祥校友,你走好!
注:“化作啼鹃带血归”句出自文天祥的诗歌,南家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战地被俘,他在被押往元蒙的路上写的: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日,
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诗歌的意思是说即使自己以身殉国,也要变成啼哭出血的杜鹃,飞回故国,文天祥与祖国是不惜与之生死相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