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课堂·班主任
陈康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地摆在教育者的面前,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及学校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其次要加强课堂教学,三是抓好班主任工作。
关健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教育者以及全社会的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给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从社会上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就业制度的多元化,影响着他们对未来择业的考虑;学校里,升学的压力、考试的紧张、作业的繁重、成绩的优劣以及老师的批评、同学间的交往使他们感到苦恼,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有近半数的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心理反应,一些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和精神状况向不良方向发展,而一些严重违纪学生的典型案例则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更好地进行教育活动,造就未来的建设人才,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则是开展这一教育的主阵地。我认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的前提
有关研究表明,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教师在长期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其人格特征必将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深远而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就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是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的前提。为此,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愉快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心境如何似乎是小事,但教师的心境却会影响学校教育的环境气氛。教师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都躲不过学生的眼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觉察,作出相应的反应。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良好的情绪,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同时,健康的心境和情绪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合理地把握课堂管理,并能有效地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优化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决不能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而要把学生看作是一座座待开发的宝藏。教师应该成为开发学生潜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的促进者和引路人。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同时,教师要牢牢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努力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要合理安排生活,发展健康的生活情趣与态度。教师遇事要乐观,要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生了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念;受挫折,能沉着自控,保持心态平稳;被误解,能胸怀坦荡,克制、宽容。当感到自己的喜怒哀乐过了头的时候,能制怒、敛喜、节哀、释愁。这种随遇而安、冷静思考、泰然处之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当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但它对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磨炼。
二、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心智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直接作为课堂心理气氛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当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有关。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对学生缺乏理解、太过严厉、给学生讨论机会过少等容易使学生出现缺乏听课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不敢提问、怕回答问题、焦虑不安等现象,而这些问题和障碍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信、考试紧张、厌学情绪等心理问题。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揭示了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矛盾:学校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和障碍,一方面却在教学中还有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我认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有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但是课堂教学绝不应该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占学校生活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的状况。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中有所作为,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即:师生和谐,互尊互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互帮互学,相互鼓励的良好氛围。
、把握好当前学生的心理特征。即:学生具有求新、求知需要的心理特点。另外,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不断发展,自尊和尊重信任的需要也日趋增强。
、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即: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尝试成功,帮助学生成功,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调整各种不良心态,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三、班主任——学生的最佳“心理医生”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熟悉,而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情况熟悉,因而班主任容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能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使心理辅导达到最佳效果。班主任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涉及面广、热情高、办法多、实践性强等特点。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技巧渗透到班主任常规工作中去,使每一项常规工作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班主任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努力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典范,他的学识水平、工作态度、思想品德等均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班主任一要对工作、对学生充满信心,不论是顺利还是挫折,都一如既往负责、耐心、热情地工作,决不动摇;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和蔼可亲,主动用自己乐观、愉快的心境感染学生,使他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三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对学生流露出信任、期待的态度,从而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便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大多数学生通常会把心理问题隐藏在心,这就需要班主任平时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班主任还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平等地谈论心理问题,诚恳地交换彼此看法,循循善诱,积极开导。
、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班主任可对班里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可采取周记沟通或说“悄悄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打开学生的心扉;班主任可利用思想品德课引导学生学会道德选择,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利用品德评语对学生实施情感激励;班主任还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我们面对的是健康的学生,即使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暂时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李亚英·浅谈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教育··
丁建勇·高中生接受批评时的心理探微·中学教育··
柳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长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