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九: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设计
u 什么是课堂观察?
u 为什么要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设计?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而课堂观察恰恰是教师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教师通过运用课堂观察方法、技术,观察研究他人课堂,获取关于课堂教学的情境性知识和体验,反思自身课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技艺。随着“教师成为研究者”观念的深入人心和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的确立,教师从事课堂观察研究将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教学一线教师的重视是一个趋势。课堂观察让教师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进入听课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由于对课堂教学缺乏反省意识,而因此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而今使每一位听课者都多了“一只眼睛”,原有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判断,大多是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现变成先依托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的引领。运用课堂教学观察,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
u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第一步:准备阶段的“五个确定”。
课堂观察的准备阶段应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主题、确定内容、确定工具、确定方法、确定分工。1)确定主题。团队观察一般需要预设观察主题,观察主题是“团队”观察的聚焦点。观察主题常常产生于教学实践,同时顾及观察者的专业观察能力。2)确定内容。确定主题解决的是研究的“角度”问题,确定内容则要解决“观察什么”的问题。3)确定方法。观察方法有定量法、定性法、定量-定性结合法。观察方法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主体、主题和内容而确定。4)确定工具。观察工具分为核心工具和辅助工具。辅助工具包括各种量表和工艺学法(包括录音法、录像法等);核心工具即所谓的“自身感官”。无论使用何种工具,“人”才是课堂观察中最为核心的工具。5)确定分工。其一是分时段,每位(或每若干位为一组)教师观察某时段的课堂;其二是“盯人法”,每个(或每若干位为一组)教师对某几位学生进行自始至终的观察;其三是分时、盯人相结合,比较复杂的课堂观察既有分时段的观察任务,又有具体的“盯人”任务。
第二步:。 在进入课堂进行观察时候,我们要求教师做到“2+
u 如何确定观察的主题
课堂观察是一种有预设的观察,这种预设的核心就是主题的预设,主题的预设是观察的前提准备,课堂观察不打无准备之仗,确立观察的主题是课堂观察的第一步工作。主题的确立应基于现实的需要,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视角出发确立观察的主题:
1、从学校实际出发。
2、从学科特点出发。
3、从教师实际出发。
4、从教与学的问题出发。
一是课前对主题的思考,课前要明确自己的观察主题,并且对这个主题作一些理性的思考与先期的研究,这个主题往往带有观察者本人的个性特征,与观察者的研究兴趣相关,
二是课中对主题的聚焦关注,主题意识应体现在“细节关怀”上,关注与观察主题相关的现象与细节是课堂观察的重点;
三是课后对主题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深化对相关主题的认识水平,并提高观察者自身的专业反思能力。
u 如何观察细节
细节观察必须是一种极其具体的观察
课堂观察的细节捕捉通常是基于观察主题进行
所捕捉的细节应该蕴含着教师的理念,具有深刻性
适度开放地、敏锐地发现重要的细节
u 注意事项
一是捕捉细节,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捕捉具有研究价值的细节
二是分析细节,对捕捉到的细节进行深刻分析,分析其中蕴含的理念,
三是重构细节,教师尝试对所观察的细节进行假设性的重构,如果学生不这样回答,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引导,这个细节如果怎样处理,教学可能会更有效,等等,开展关于各种细节可能性的“重构”,可以成长我们的智慧。
u 什么时候适合这样做?
课堂观察课例:《探寻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涵》
一、背景
任教教师:
内容主题:探寻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涵(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宋明理学》)
观察者:
二、课前会议:
1、上课老师说课
【内容分析】
宋明理学是在儒学的权威地位不断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而日趋削弱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故又称为新儒学。北宋的士大夫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二程在对儒学的研究中吸取了道教和佛教中的思想,创立了理学;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并兼采众长,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教材当中对理学的发展脉络还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图景的,但不足的地方是没有很好地体现理学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这一点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突破的一个方面。此外,理学中的一些观点和理论比较晦涩和难懂,这是一个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但欠缺对历史材料的正确分析和把握,故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关于“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学生是相对比较陌生的,一方面是因为理学家的思想比较深邃和难懂,另一方面是因为年代的久远而产生的时间隔阂。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这样的情况,提供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的智慧,从而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设计思想】
以探寻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涵为主题,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和启迪的作用。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在课的结构上,以“郑氏义门”为例去探寻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涵,分为走近郑氏义气、揭秘兴盛之源、共话今日之思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浦江郑氏义门”的解读来了解来探寻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涵,从而使学生分析和理解宋明理学中的相关文化内容,通过对《郑氏规范》的相关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教师讲解相关的历史小故事的方法来理解和感受相关的理学思想,并在次基础上完成相关的知识表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江南第一家(郑氏义门)”的解读,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古人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的内涵。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先代哲人睿智的哲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2、观察点设置:
三、课中观察:下午第二节课
1.观察位置的选择
2、观察过程
一、走近孝义之门
展示授课老师在浦江 · 郑氏义门的照片
讲授孝感泉的故事:
据说,当年首创合族同居的郑家始祖郑绮以事业为大,在当地是位有名的孝子,他母亲“患风挛”,瘫痪在床30余年,他“抱持以就便溲30余载”未有半句烦言。一年大旱,溪水干涸,病母却想喝溪水,郑绮在溪边“挖数向仍不得泉”,急地他号啕大哭了三天三夜,感动上苍,从地下突然湧出甘泉,人皆以为仍孝感所至,故名日“孝感泉”。
二、揭秘兴盛之源
“义门郑氏”家族的兴起,是基于理学出现的大背景。
——李明《浦江“义门郑氏”家族教育论稿》
郑氏义门:“冠、婚、丧、葬,必稽朱熹家礼而行”。
——《元史·孝友传》
教师提问:理学的开创者是谁?
学生集体回答:是程颢、程颐
教师:非常好
教师追问:那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集体回答:天者,理也。天理的核心是“仁”
教师出示漫画
教师讲解:理学家的“理”主要指的宇宙的普遍法则,
是事物的规律,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
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指导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
理学派别 |
代表人物 |
主要观点 |
地位 |
|
|
|
|
|
|
| |
|
|
|
|
|
|
|
学生学习观察
对于具体知识点的落实上,上课老师通过表格法进行概括,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起到很好的效果,在笔记上,大部分学生相当认真!
教师出示朱熹的图片
简单介绍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理学的集大成者
提问:朱熹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学生:认为理先气后,主
教师出示朱熹的朱熹著书图
提问:朱熹的主要贡献还有哪些?
学生: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著《四书集注》
教师提问:心学的开创者是谁?
学生:陆九渊
教师提问:陆九渊心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学生:“心即理”发明本心
教师出示漫画并解释陆九渊主张为学当先发明本心,他认为心是宇宙的本体,这才是根本。他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教师讲授:杨简从师的故事: 南宋时期浙江慈溪县的杨简,字敬仲.谥文元。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文才出众。乾道五年(1169)考中进士,到富阳为官,适值一代理学大家陆九渊途经富阳,杨简慕名邀其至寓所,交谈之间有相见恨晚之感,杨简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陆九渊以孟子的“四端”回答杨简,说“此即是本心”。杨简说:“你所讲的,我儿时便已知晓,然而毕竟如何是本心。”陆九渊只好重复前边的说法,如此几次,仍然无法解杨简之惑。正讨论间,忽然有讼,于是杨简审案,原来是一件关于“扇子”的讼案,杨简听完双方的理由后,片刻便断定了双方的曲直。案毕,又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陆九渊因势利导,对杨简说:“今天你听讼时,诉讼双方,必有一是一非。你当时见得孰是孰非,即决定为谁是谁非,这不是本心又是什么呢?”杨简听后,急问陆九渊:“仅仅如此吗?”陆九渊厉声问道:“除此还有什么?”杨简退下,拱坐达旦,终悟本心之旨,虽陆仅长他二岁,于是执弟子礼,正式拜陆九渊为师。
“心即理”发明本心
陆九渊的学术思想,为明代王守仁所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
教师出示王守仁的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王守仁又叫
教师提问:王守仁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学生:致良知
教师出示漫画并讲解“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教师展示材料:
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教师讲授:阳明有一个弟子,文武双全,在家里抓到一个
教师总结:理学家们都强调修身,注重社会伦理规范,主张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展示东明书院图片
教师讲授:相对普及的家族教育,为理学的文化理念向基层社会的深层次渗透提供了可能。
教师展示宋濂画像
教师简单介绍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明初理学名臣 浙江金华人。非常推崇同乡郑氏家族的家族教育,亲自为《郑氏规范》撰写序言。教师展示带来《郑氏规范》书籍给学生看。它有一部以孝义为宗旨的家训《郑氏规范》。《郑氏规范》是郑氏的家族法规,它规定了家族中人的生活起居、生产经营、冠婚丧祭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不仅维系大家族内部的和谐相处,而且维系大家族与乡邻的和谐相处。
并出示材料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尊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邻里亲属有缺食者,应拨出稻谷借给他们,秋后收还,勿收利息。
既仕,必须时刻以报国为己任,奉公勤政,抚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于民。
——《郑氏规范》
教师:请哪位学生来读《郑氏规范》 (3秒)
教师点名一位学生来读
教师提问:《郑氏规范》最能体现哪位理学家的观点?
学生一:好象是二程吧
教师追问:是二程吗?
学生二:好象不是二程,我认为是朱熹
教师:很好,是南宋的朱熹
教师继续提问:那我们今天该如何看待这部家庭规范?
学生一回答:我感觉郑氏规范比较强调忠和孝、
学生二回答:里面比较强调人们要讲廉耻、行仁义
学生三回答:我认为还里面体现了在家庭里要注意确立一定的秩序和规矩。
教师讲授郑氏义门的“义举”:郑氏家族在当地担负起
和睦乡邻、稳定社会的职责。富甲一方的郑氏,拥有大量
田产,但决不以强凌弱。佃户欠租不收利息,不擅自提高
地租,不为私利而妨碍乡邻灌溉。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乡
邻间扶贫济困。例如:每当青黄不接之际,每月给予贫穷农户六斗谷子,直至秋收。又如:设立义冢,鳏寡孤独者死亡,出资予以埋葬;设立药市一所,乡邻患病,免费施药医治。再如:桥坍路坏,郑氏出资修治;每年六月至八月的酷暑时节,在通衢大道旁设立汤茗一二处,为路人解渴歇乏。
三、共话今日之思
首先展示“浦江.江南第一家”的图片和全国最大规模的九座牌坊群图片
教师讲述:这在全国迄今为止的牌坊群中数量是最多的,规模也是最大的。而且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故事,展示郑氏家族九代同居的生活历史和部分历代名人的生平功绩。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都不一样,有砖木混合结构的,有木结构的,有石雕的,有砖雕砌的。
第二张是韩国郑氏浦江寻根照片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后,有什么感想?
“江南第一家” 的前世和今生经历了一个从兴盛繁荣到破败衰落再到重新重视利用和开发的过程。
人们为何现在越来越重视利用和开发“江南第一家” ?请说说你的看法。
生:(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并强调这是“文化的新生,我们需要向传统致意。”
教师展示: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并做简要的总结
u 本书意见
对本课设计的赞扬:
1、教学主题,也可称为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能够统帅一节课中的主要教学目标。重要的知识点、技能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均可以成为一节课的灵魂。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整节课的教学主题比较突出。课堂上紧密围绕宋明理学这个主题来展开的,包括课堂的导入和最终的结尾都是以这个为中心来展开的。当然,我们确立教学主题首先要考虑的是必须基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也是我们国家实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所提倡和所追求的,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主题,这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因此,适切性是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适切,关键是是否适合学生。宋明理学这个内容理论性强,很多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很难理解的,在这里我们观察到教师通过生动短小的故事,漫画,底起点的问题层层推进等各种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2、关注现实是由高中历史教学的使命决定的,实际上也是由历史学科的根本特点决定的。虽然历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过去了的事件、人物及其它社会现象,然而我们历史教师却生活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都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者,所以就注定每一个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历史教学时都无法割断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无法只生活在历史之中而不关心现实。回溯历史是为了观照现在和走向未来,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使命。历史教学如果只是沉醉于过去而不能照亮现在与未来,则注定只能是象牙之学而很难为学生们所喜欢并对学生的生命里程产生影响力。问题的关键是这里的“现实性”不但要考虑当下的,还要考虑是学生所关心、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精神健全会产生影响的。我们也观察到授课教师在这方面的设计也是煞费苦心,通过走近孝义之门、揭秘兴盛之源、共话今日之思三个环节,由亲近身边的历史,到了解过去的历史,探究过去的历史,再来关注现实的情况,最后一起思考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哪些东西。
对本课设计的批评:
首先,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真正属于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时间偏少,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明显。
第二,我们还观察到整个课堂的生成性不够,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控制力太强这个问题上面,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上没有相应的体现。
进一步认识:
1、课堂观察只是多了一双透视教师课堂的眼睛,而教师的教育学理论和历史专业素养上面的学习和加强,才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的根本出路。
2、具体而言,我们对学生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并在次基础上设计相关问题。基于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要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的互动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工作,也不是学生如何配合教师的工作,而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学生的长远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是平等的,生成学生的思维火花是课堂真正的生命力的课堂。
u 如何进行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准备阶段的“五个确定”。
课堂观察的准备阶段应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主题、确定内容、确定工具、确定方法、确定分工。
第二步:。 在进入课堂进行观察时候,我们要求教师做到“2+
第四步:重新构建教学设计
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重新构建教学设计
(一)置身假想
所谓“置身假想”,是指课堂观察者进行有关课堂教学的假想,想象自己或某位名师上课会怎么上,效果会怎样。课堂观察者假想课堂的关键在于理清自己的教育哲学和儿童哲学,准确理会课程标准对这个内容的表述, 依据所教学生的学情,
深入分析教材。然后才重新进行教学设计。
(二)反思改进
教师每执教一节课或听一节课,都会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有关这节课的印记,这些印记会影响到今后的执教和听课。课堂观察并不结束于观察,观察之后,观察者要在头脑中“修正”有关课堂的印记,形成自己所期望的“课堂形象”,以此来积淀实践智慧。
(三)迁移类推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这种经验不论是亲历的还是别人传递的,我们都要加以迁移类推,以演绎出更精彩的课堂教学。比如在这节课里,授课教师结合本地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教材,线索清晰,主题明确。
(四)理想建模
当我们深入分析一堂课或几堂课之后,我们总会对课堂的理想模型做一个“心灵的建构”。这种建构越具有整体性、形象性和创造性,就越有价值。
u 风险须知
要学会观察和聆听,应当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术,充分占有事实和数据,努力读懂教师。
定量观察问题及局限:对被观察者干扰,行为改变;测评标准漂移;测评晕轮效应,宽大效应;不稳定;缺乏弹性或表面化。
定性观察更具灵活性和洞察力;然而耗时多,成本高。
观察、指导者与教师是教师生涯中的生命共同体、合作反思的伙伴。任何人不能代替别人去思考、去行动,只能在其原有经验基础上起到启发、激疑、唤醒、发现的作用,促进教师点燃其内在的创造的智慧。
u 一些尝试
仍以本课为教学内容,根据课堂观察形成的反思,重新构建一份《探寻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涵》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