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
■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说到底都离不开下面这两条。要么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要么是探索班级体制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凡是在这两点上取得一些经验的课堂改革,往往都是比较成功的。
■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一是课堂教学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
■美国有一位功勋教师叫德•鲍拉,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
■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
日前召开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战略转型,更好地为学生成长奠基。上海教育要转型发展,既关乎宏观教育政策层面的转型,又关乎中微观教育教学层面的转型。
课堂教学涉及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我们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转型?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
上海课堂教学的既有优势
2009年,上海学生第一次参加OECD组织的PISA测评,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15岁在校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测评成绩都居第一,而且成绩较为均衡。此事在国际上引起巨大震动。就像2003年芬兰获得第一后,全世界立刻兴起了研究芬兰教育的热潮一样,现在全世界也都在热议中国教育、上海教育。对此,我的想法是,与其热议,不如冷观,与其归功,不如归因。我们应当十分自信地肯定上海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应当对当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
在国际上对上海PISA测试成绩的各种议论当中,我注意到一些对上海教育比较中肯的评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上海的基础教育改革比较成功,包括课程改革,包括薄弱学校的改造,等等,都是比较成功的。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成绩顶部与底部差距不大,国际上对这一点的关注度很高,也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么多年来教育改革的成效。第二,上海的课堂教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第三,上海教师的在职教育以及平时基于如何上好一堂课的研修活动,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我们教师上一堂课,可以公开,可以研讨,可以整个备课组一起分享,这在世界上尤为独到,也是我们能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上海的课堂教学,其独特的优势到底在哪里?现在来看,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责任心都比较强,学生学习刻苦,教师教学负责。第二,近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地在进步。比如我们在了解学生方面的各种做法,我们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等等。这些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举个例子,我们的课堂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总是阶梯式、分层次推进的,也就是阶梯式课堂,很多国家都觉得这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循序渐进分层次推进的课堂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并且是很有成效的,希望能将这种方法引入到他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去。第三,学生的学习是全天候的,除了在课堂里学习之外,回到家里家长还会要求学生学习,双休日、假期里有些学生还要去补课,因而学生学习的时间总体上是比较长的。第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观摩、分析和研讨,十分精致而且深入,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我们的教研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形式,称为四级教研网,这是很多国家没有的。最近,美国研究课堂教学的学者找到我,希望跟我们联手来做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中日美“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工作特色。所谓教师发展指导者,在我们来说就是教研员、培训师以及教育科研人员。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跨文化比较研究?因为美国教育界有一个看法,认为中国这次PISA测试成绩这么出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师要钻研每一堂课,而且是有人指引、有人引领地钻研。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工作的确非常重要,中国教育将来如果在国际上发生影响,这一点可能是潜在的一个生长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对当前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准确的洞察。从我的观察来看,上海的课堂教学在以下三个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我们的课堂要求总体上还是有点偏高,学生负担还是有点重。第二,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探究常常是被窒息的。虽然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是鼓励学生探究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探究活动”这样的话教师也经常会说,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教师有所取代,结果往往是教师代替学生分析,代替学生探究。有些时候,学生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因为看起来比较幼稚,教师往往不会给以足够的关注,因为课堂时间非常紧张,而这样一来,很多学习的可能性就被掐灭了。第三,至今,学习的兴趣和幸福感还不是多数学生的事情。学生在学校里不觉得幸福,没有兴趣,怎么可能非常投入地学习?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现有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探索改革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健康成长。
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三因素
我们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是为什么要改?怎样去改?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源头上来分析,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过程中,到底是哪些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国际上有这方面的研究,经过元分析和数以千万计有效教学和课堂指导成果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最重要、远超过其他的三个因素。
第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一个学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有没有学习的爱好,决定着他能否真正进入到学习过程当中。有了兴趣,有了爱好,学生还要对自己有一定的挑战性期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水平,对有的学生来说,由不会到会是挑战,对有的学生来说,会了之后要追求卓越是挑战。一个人对自己有了挑战性的期望,他才能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学生对自己产生了挑战性期望,其中也就包括了学习的自觉、自信和自学要求。如果一个人没有自觉,没有自信,不会自己学习,他始终不能摆脱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够让学生产生对自身水平的挑战性期望,它所带来的学习效果一定是最好的。比如说成功教育,其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信,如果无法建立自信,学生就会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学习的效果不可能好。
第二,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学习要取得成效,要保证有一定的学习时间。但是,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比较长一点的。另外,要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机会。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学习机会是很多的,但是有的学习机会不具备学习的内涵,结果可能就是无效的。所谓有效的学习机会,包括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等各个方面。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的特点来设置学习情境,可以设置具体的学习情境,也可以设置抽象的学习情境,可以设置形象化的学习情境,也可以设置逻辑性的学习情境。一般来说,文科学习可能形象化的情境比较多,理科学习逻辑性的情境比较多。学习情境的提供一定要合适、有效,才可能带来学生好的学业表现。
第三,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有效学习往往是个人化的、有针对性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关注两个词,一个是“个人化”,一个是“针对性”。我们的教学,如果说是从每个人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的,而且是针对每个人突出的问题和特殊的需求来开展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好。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到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要”,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要精确到与学生的需求相联系。上世纪90年代,飞虹中学进行“分层递进教学”改革,说到底是因为学生的需求跟老师的要求不协调,老师的要求太高,学生的水平还没达到相应的程度。实施分层递进以后,学生的需求跟老师的要求吻合了,教学效果马上就显现了出来。这个实际上就是个别化、针对性的教学。
以上三个因素,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工作。
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症结
既然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么多年来已经出了不少的成果和经验,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无法实现“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呢?我认为,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和症结。
首先,学习是要依靠每个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信的行为的。很自信不自觉,不可能学得好,有自觉无自信,也难以学好。而现在的课堂,总体上来讲,学生的学习很多还是被动进行的。课堂上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一个问题的症结,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这里去改。
其次,现在我们还处在班级授课制的阶段。班级授课制下的集体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如何顾及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我们还缺乏清晰的思路。现在一个班级少的有30多个学生,多的有5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起点、学习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弱点,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如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实,对不同学生应该实施有差异的针对性教学,这个观点教师是认同的,教师也有实施针对性教学的意愿,但是如何实施?对此,我们思路没有理清,更缺乏具体的行动方式。
如果我们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说到底都离不开上面这两条。要么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要么是探索班级体制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凡是在这两点上取得一些经验的课堂改革,往往都是比较成功的。
静教院附校和青浦一中的突破
这期《上海教育》报道的静教院附校和青浦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我恰好都有所参与,有所了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两所学校的探索在点上实现了突破。我想从教学的角度来作具体分析。
静教院附校的改革,首先是秉承了段力佩老先生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茶馆式”教学的本质。段老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这个教改经验,突出的是平等议论这个核心。读、议、练、讲,核心是议。什么叫议?其内涵就是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当然,平等中间有首席,首
第二,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科扩展了,学段延伸了,方法变为多种多样。更为重要的是,后“茶馆式”教学不仅坚持了读读、讲讲、练练、中间的议,而且扩展到做做当中的议。读中间议,讲中间议,练中间议,这是“茶馆式”教学时就已经形成的经验,后“茶馆式”教学则发展到在做做中间也进行议论,这一点对理科教学很有用处。数学课,学生不做练习没法议,物理课、化学课,让学生先动手做实验,然后再议论,教学效果就不一样。虽然只是增加了“做做”两个字,但是这个看似细微的扩展,实际上是把人的学习的两种方式,即书中学和做中学,统一起来了。
第三,从效果来看,后“茶馆式”教学改善了轻负担、高质量的落实途径,创造了一种阶梯式的、挑战性学习的前景。比如说,静教院附校一位数学老师上了这样一节课,他用做中学的方法来解决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的教学。本来这个问题学生学来学去学不懂,怎么办?教师就让学生先做一个出来,然后再来议论。做中议,议中学,学生弄明白了。这个课堂的特点,就是学习是阶梯式的,是有挑战性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为他们搭建了学习的台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间对自己有一个挑战性的期望。有了挑战性的期望,学生就会自觉学习,也就是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这吻合了前面所说的影响学业成绩的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青浦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以预学习突破的独立学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每个学生具体知道不同阶段的进步目标,并且事先分清易学能懂与难学未懂的内容。通过预学习,学生能知道下一节课或者下一个单元自己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要学的内容进行清楚的区分,知道哪些内容是自己看看都能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看了还弄不懂的。学生预学能懂的内容就不用老师来多讲,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难学未懂的内容。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课堂效率将会得到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研究当中有一种方法叫做录像带分析,就是将一节课完整地录下来,一段一段地进行分析研究。如果我们将一节课中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拿来作个分析,看看老师讲的内容有多少是学生自己原来就知道的,得出来的数据是很惊人的。虽然不同学段会有所差别,但是一般来说,一节课上老师讲的内容大概有六至七成是学生原来就已经懂的,只有三至四成左右是新内容。所以,如果老师将一节课的时间都用来解决学生难学未懂的内容,带来的将是课堂教学质的飞跃。
第二,在具体措施上,青浦一中采用了预学单制度。所谓预学单,就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所设计的一个预学习导引单。通过阅读、练习、观察、实验等方式,发动所有学生倾情投入,鼓励“自读”“自做”的独立学习,为课堂上的针对性教学作准备。相对于我们平常的教案来讲,预学单不搞面面俱到,而是强调趣味、多样、简洁、实用。可在课前使用,也可在课上使用;可以是针对学生个人的预学单,也可以是针对小组的预学单;有针对一个单元的预学单,也有针对一个课时的预学单;还可以有基础、拓展、探究之分。
第三,一改往日形同虚设的“预习”,学生能学懂的由预学习解决;课上有“生教生”,也可相互质疑解惑,教学针对性由此得以普遍提升。有了预学单导引下的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至少能够自己看书。预学能懂,学生自信力倍增,而这正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有了预学习,课堂上也就有了真正的“议”——我懂了你没懂的地方,我可以讲给你听,我不懂的我提出来,可以提得出问题。这样一来,真正“生教生”的课堂就出现了。而且,帮助学生预学习,根据预学习的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对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学只要有了针对性,每个教师都能提升,包括教学基础比较差的老师。教学基础差的老师往往很难学会针对性地教学,但是通过预学习,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不懂的地方反馈给老师,这样所有的老师都能够让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挑战性学习期望得到了鼓励。预学习当中,要区分易学能懂的和难学未懂的内容,易学能懂的不用说了,对于难学未懂的部分,学生也会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啃”下来。这其实就是挑战性学习。
教育观念和结构将出现重大转型
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和青浦一中基于预学习的课堂教学,是两个比较有突破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它们的突破并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或多或少反映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要发生转型的基本趋势。我认为,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结构上,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型。
首先,课堂教学将不再是开始
其次,课堂教学总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改进。要上一堂课,对学生懂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淡化,对学生不懂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美国有一位功勋教师叫德•鲍拉,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乍一听,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因为我们一般总是认为教师是讲的,学生是听的。然而仔细想想,他说得非常正确。教重要的在于听,因为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哪些需要教师讲,哪些不需要教师讲;学重要的在于说,因为要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考试,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过程中间说说,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自己对哪些内容还没学懂,说明他是真的学习了。
再次,课堂教学从动机到结构都将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进行组织,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组织。本次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殷一璀副书记在讲话中关于教育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那就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在欢乐中发展”。而要实现这一转型,必须要有相应的课堂教学结构作为支撑。下面这个金字塔型的课堂结构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有效课堂的范式。
这个金字塔结构的塔顶是师生以社会责任为共同追求的目标;中间一层分为两半,一半是学生“预学”突破的独立学习,一半是教师精准针对的帮助发展;而要做到这两条,必须要有最下面一层的基础,即教学相长的教师专业研修,包括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教育境界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范围改革成功的各种要素已在学校内部明显存在,典型的案例有如:对学生的挑战性期望,特别适切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机会,个别化倾向的先行学习和体验,基于精准针对性的帮助式教学,教师在教改行动中成长的专业发展范式等,足富成效,内涵精深。如何将大量成功的碎片组合起来,也是一种突破,可谓组合性突破。时下已经到了需要一种大的努力,将它们创造性地组合起来的时候了。
(口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顾泠沅 整理:官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