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情感

录入: 来源: 作者: 浏览:

 

  还古诗文诗情画意

——中学古诗文教读思考

广西南宁三中白福伟

邮编电子邮箱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古诗文教学中缺少诗情画意,教师要尝试还古诗文阅读本真,探究最好就是“诗”“情”结合,在“诗”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三种感情的结合。

关键词:古诗文诗情画意方法

中学古诗文教学放逐了诗情画意

(一)古诗文中的诗情画意

古人成熟作品的妙处是表达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陆机的《文赋》中有“诗缘情而绮靡”之说。现在我们再学习古诗文也要从感情上读文章。“情”指的是,作者之情(原始情意)、教授者之情(老师对鉴赏作品的专业的感情理解)、学习者之情(学生对鉴赏作品的个人的感情理解)三种感情的结合。古诗文记录中华千年文明,这笔遗产丰厚简约,多数充满着智慧和情趣,选作教材的文段是民族瑰宝之代表,自《尚书》以降,中国古诗文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意味和美学色彩,选出的名篇散发着浓烈的诗情画意,使我们感受到先祖的繁星丽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来被看作诗文至高境界,这些“诗情画意”隐含在茫茫文化史里,需要老师指导才能融入学生性格,造就思想舞蹈者。

(二)、古诗文教学中的诗情画意被放逐

               

多以客观题型作为测试的主要形式,强调答案的统一性,抑制学生的主观想象创造力。

只强调智育等技术层面,忽视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难以内化学生的情操道德。

学生学习多年,不但看不懂课本之外的古文,也不能理解课文中名句成名的原因。所谓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往往缺乏一种隐性能力——通过作者心血凝聚的文字去捕捉深层含蕴的精魂、去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品性修为。这并不能怪学生不用心,反省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仅仅定位于让学生可阅读浅显古文,掌握百来个实词,几十个虚词,分清句式等这些层面上,而没关注到古人的意绪情感,哲人至纤至细的情感智慧若连教师都不能真切体会、考虑周全,又怎能让学生真正投入感情、用心去领会文章的真谛呢?我们拼命做题,放逐课文,也放逐了诗情画意。

(三)、造成放逐的客观原因

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翻译理解是“所以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没有自我(物我不分),神明高尚的人没有功利欲念,圣明的人无意于(自己的)声名”。结果多数人不懂,一些学生则根据注解粗略的解释为“有德之人没有自我,神仙没有功利,圣人没有名声”,莫名其妙。古代哲人的著名论断,现代的中学生会如此难以理解。

古文中遗留的多是文质兼美的哲学历史著作,古今思想存在客观差异,易造成理解上的难度;中国古人志在“闻道”(追求最高智慧),所以若无感同身受的体味,是难以揣度理解古代先哲的思想和文字的。这些差异,可以借助博览群书、借助投入真情实感、设身处地感受古人诗情画意的情怀来加深了解。各种文化养分的滋润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把课上出诗情画意最好方法就是在“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三种感情的融合,即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结合。否则朗读法,涵泳法,故事想象法等都成了无源之水。

、特殊句式分析法。课前准备工作做足,在了解古人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古人的思想感情,甚至在细节上去体会文中凝聚作者心血的情感智慧。

人教社高二册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孔尚任《桃花扇》的结尾,这些亡国悼词最曼妙悲切,惹人眼泪。若照本宣科,讲《桃花扇》故事,列出本文提纲,一节课一晃便过去了。而且这是自读课,许多教师粗略带过,学生难以理解精妙所在。如果教师能认真准备,一堂课就会跌宕生姿,让学生久久难忘,必需心头那一腔“五十年兴亡看饱”的黍离之悲。

《桃花扇》中有这样几句悼词:“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莩。”这是写明朝灭亡后京都朝堂宫殿的衰败景象。一般学生也能感觉到,老师讲解往往只分析教参中的“舞丹墀燕雀常朝”句,未免有照本宣科之嫌。当你带着强烈的亡国之耻念此段时,若能设身处地考虑孔尚任(孔子之六十八代孙、明朝遗少),想象着随同一个爱国宫廷乐师再入破败故宫的角度去体会那种爱国心、亡国恨,便不会只停留在感觉到满目衰败的景象描写层次上了。老师可以这样引发讨论:“为什么不用正常语序,而是用倒装?以前学过的战乱文章中,是否有与本文相类似的思想感情,相似的景色可曾见过?” 如果不动脑筋或不投入感情,是难以理解的。 这样可引导学生体味到正气凛然。

展示

 。然后分析,,。而且古园和我类比,荒而不衰给我振作精神的启示。这时候

、造境入情法。教师不但要另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见解体会,还要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感情,善于探究文本真实情感。

古诗中讲究意境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教师可以利用意境进入诗情。

如姜夔的《扬州慢》“谁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里写了两种景,前言扬州珠帘翠幕,烟柳画桥之繁华,后写被战火洗劫后的可怜的清角吹寒的扬州空城。极写连池塘与断树都有讨厌战争的感情,更别说人了。华美与恐怖的不同意境对比马上钩起学生探究欲望。引申阅读《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可以说是触景生情,表达忧思故国的鼻祖了。周朝官员到了原来故国都城镐京,时下闹市已只有野草和禾苗在疯长了,怎不生悲。老师不妨直接让学生描述意象制造意境,从而悟诗。

作者与后世读者共有的深挚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对比理解,可内化为学生的内心情感,使他们也感受到崇高、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在学生理解了古今种种伟大的爱国情感的基础上,不但会对文章有更深的了解,也对古文有更强的探究欲。更何愁其不愿意访古探幽呢?

当我们感到文言文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时,不妨反思一下:是否在教学中造境不够理想,思想感情不够充沛?

、论文实践法。情景理交融,进而达到,脑中有“诗”、心中有“情”。

“诗”已古今有别,可“情”却古今同感,长存于心。以“诗圣”为例说明。杜甫名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事先布置学生分组,使用多种方式(上网、去图书馆等)查询杜诗的集注、鉴赏等,并且做一些读书笔记,尝试用杜甫的诗词来解释杜甫的情感。在上课时,教师在讲述作者与作品过程中,穿插教师个人感情与见解的讲述,着重引导学生表达个人意见、用搜集来的杜甫的诗词作品和自己归纳的读书笔记来解释杜甫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发展情况,丰富对《登岳阳楼》含义的理解。

杜甫晚年贫病交加被排挤出四川,流浪于湖北湖南,登楼临远感慨万千,故以诗抒情明志。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诗圣”运用文字之奥妙。首联用“今”与“昔”对照,饱含遗憾失落之情,感慨老来才见奇景。颔联极写广阔天地,有令人振奋敬畏之情,隐含人生渺渺之义;颈联是转折之辞,用“无”与“孤”尽显当前悲苦与凄凉,暗示老来一事无成。最后惊人一语,表明“位卑不敢忘忧国”。引导学生揣摹到作者悲苦无助,然而又忧国忧民的情怀,做到这两方面似乎足以完成教学任务了,其实不然。要学生理解老杜那沉郁悲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真正有诗于脑、有感于心,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教师不对“诗圣”有全面深刻理解,上课引导学生时会流于浮浅认识层面,在备课和教学时要注意足够的感情酝酿。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来了有关杜甫各方面资料,有音像作品、图书作品等;同时,通过写读书笔记加深了对杜甫思想感情的认识与理解,或多或少的对本文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不再像过去那样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如:《自京赵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开篇,“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无论顺境、逆境,报国之心永驻,此诗隐约透露其仕途不顺,不知该归隐还是该出仕。最后自言:“济世敢爱死”,一往无前地踏上为国奔波的烈士坎坷之路。

又如:《梦李白》中“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是怀念李白最恰当的诗句,对人才的爱融在可惜和同情之中。还有,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诗中充满深厚诚挚的仁爱情感。在自己苦难中去歌颂人性中的善与美好的一面。

共同讨论,使学生沐浴在作者所创设的美好意境中。教学结束后总结:杜甫为何被尊为“诗圣”?正是因为其中仁爱的精神内涵。南宋有诗人赞他“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文天祥被关押在北京狱中三年,只有杜诗陪伴。可见杜诗对中国读书人影响很大。这些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成果就是写《杜甫小评》

这样通过作者、教师、学生三种感情交汇共鸣,就会产生无穷奇妙联想,教学的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陶冶了师生的感情。学生不会忘了自己曾深有感触的杜甫的《登岳阳楼》。

中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国内外的教育心理学家们业已取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共识。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创造促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我们要强调学习中的情感作用,充分培养和实现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也为我们文言文教学实施三种感情的结合,强调“诗”“情”交融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然,强调“诗”“情”交融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强调学生主动精神与授课教师息息相关,而且教师的个人经验难以被人重复和推广,教学效果难以客观检验。但不能因为这些而不付出尝试,不付出感情。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教师慷慨付出的一腔热情,可以点燃学生们的燎原星火。

三、结束语:

学习古诗文,可以用先哲的思想感情熏陶自己,品味哲人思想精髓、提升个人欣赏评价事物的能力水平,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前人的心血结晶升华,从而更好的建设将来之世界。

学文言文不能有功利目的,需要有的是一腔至真至善之情,去感动自己、获得个人的认知提升。尤其身为教师,更要善用文言文教学中的思想感情去濡化和引导学生,在每一段华章中达到“诗”“情”结合,让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可以紧密结合、沁透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历程中。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

、《杜甫诗选》三联书店

、《文学概论》童庆柄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